合肥市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61
作者
张浩 [1 ,2 ]
石春娥 [2 ]
邱明燕 [2 ]
谢伟 [3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3] 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关键词
霾; 费希尔最优分割法;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气候跃变; 影响因子;
D O I
10.13671/j.hjkxxb.2010.04.002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分别应用费希尔最优分割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65~2005年间合肥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合肥霾天气发生频率与不同高度输送条件的关系.同时应用2001~2005年的资料分析了合肥霾的月、季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合肥各月平均霾日数呈W型分布,1月最多,8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霾日数的70%以上.41年来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发生了3次跃变,分别在1978、1992和2005年,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霾的发生频率与边界层中上部气团来向关系不大,但与其移动速度关系密切.近地面不同来向的气团对应霾的发生频率明显不同,霾易于出现的气团在春、夏、冬季主要来自偏东方向,秋季主要为本地气团以及来自偏北方向的气团.小风、高湿和偏东风是产生霾的有利条件.随着空气污染加重,霾的出现频率升高,当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时,霾的出现频率达到75%;高质量浓度的PM10并不意味着有霾出现,反之亦然.
引用
收藏
页码:714 / 7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Air mass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region analysis for the Gosan super-site, Korea, during the ACE-Asia 2001 field campaign [J].
Kim, J ;
Yoon, SC ;
Jefferson, A ;
Zahorowski, W ;
Kang, CH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5) :6513-6523
[2]  
Visibility trends in the UK 1950–1997.[J].Martin Doyle;Stephen Dorli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 19
[3]   Air quality in Brunei Darussalam during the 1998 haze episode [J].
Radojevic, M ;
Hassan, H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9, 33 (22) :3651-3658
[4]   A trajectory-clustering-correlation methodology for examining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 [J].
Brankov, E ;
Rao, ST ;
Porter, PS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8, 32 (09) :1525-1534
[5]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黄嘉佑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
[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中国气象局[编];.气象出版社.2003,
[7]   合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J].
邱明燕 ;
石春娥 ;
张浩 ;
张平 ;
周述学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6) :1329-1338
[8]   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 [J].
胡荣章 ;
刘红年 ;
张美根 ;
蒋维楣 ;
张予燕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4) :808-814
[9]   合肥市PM10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J].
石春娥 ;
姚叶青 ;
张平 ;
邱明燕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83-1391
[10]   珠江口及南海北部近海海域大气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与来源 [J].
刘国卿 ;
张干 ;
李军 ;
刘向 ;
彭先芝 ;
邹世春 ;
祁士华 .
环境科学, 2008, (12) :3320-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