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及危害

被引:7
作者
余金咏
于泉林
周印富
陈东芳
机构
[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发生动态; 卵自然寄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玉米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于2010年6~8月对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严重程度及赤眼蜂自然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全年共发生2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7月末至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400粒和374粒,第一代卵孵化率97.18%,第二代卵孵化率96.09%,田间花叶率86.00%,百株蛀茎孔数754,蛀茎株率100.00%,百株蛀雌穗孔数70,百株蛀雄穗数77,蛀雄穗株率77.00%,蛀雌穗株率66.92%;玉米螟赤眼蜂在春玉米的第二代卵粒的自然寄生率最高达到21.56%。通过调查及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亚洲玉米螟在高粱上蛀孔分布及其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J].
段有厚 ;
孙广志 ;
邹剑秋 ;
卢峰 .
辽宁农业科学, 2008, (04) :16-18
[2]   环境胁迫对亚洲玉米螟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J].
史晓利 ;
王红 ;
杨益众 .
玉米科学, 2006, (02) :137-140
[3]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J].
鲁新 ;
张国红 ;
李丽娟 ;
刘宏伟 ;
汪洋洲 .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03) :241-245
[4]   玉米螟对玉米制种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J].
张秀梅 .
种子科技, 2005, (02) :111-112
[5]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J].
冯建国 .
华东昆虫学报, 1996, (01) :45-50
[6]  
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生态适应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D].刘宁.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03
[7]  
亚洲玉米螟研究.[M].李文德等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