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

被引:31
作者
罗四维
杨洋
吕世华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低涡; 诊断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主要从能量角度出发,采用视热源方程、视水汽汇方程、扰动动能方程及扰动有效位能方程对1979年6月29日00时至30日12时的高原西部低涡的产生及发展进行了诊断分析。文中指出:(1)地面感热加热对低涡的生成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潜热加热是次要的;(2)低涡区的潜热加热Q2最大值在500 hPa附近,比机热源Q1的极值高度(350)hPa附近)低很多,说明低涡降水是对流性的。(3)低涡初期及成熟期其能量K‘的来源主要方式是:(?)→E‘→K‘,这类似于热带大气中能量的转换方式。(4)在低涡前期及后期,其发展机理主要是中纬度大气的斜压不稳定,这时K‘的主要来源方式是:(?)→E‘→K‘,其次是非绝热加热。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正压大气中青藏高原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 [J].
杨伟愚 ;
杨大升 .
高原气象, 1987, (02) :117-129
[2]   1982年8月—1983年7月拉萨、那曲、改则、甘孜地面热量平衡分析 [J].
李丁华 ;
吴敬之 ;
季国良 ;
袁福茂 .
气象学报, 1987, (03) :370-373
[3]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变化及大气能量收支特性 [J].
陈隆勋 ;
段庭扬 ;
李维亮 .
气象学报, 1985, (01) :1-12
[4]   SCIE [P]. 
COMTOIS RAOUL .
加拿大专利 :CA682643A ,196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