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30
作者
王小燕 [1 ,2 ]
褚鹏飞 [2 ]
于振文 [2 ]
机构
[1] 长江大学农学院
[2]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水氮互作; 土壤硝态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给强筋小麦(Triticum aeativum L.)高产优质栽培的水、氮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产地力条件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不施氮(N0)、施氮180 kg/hm2(N1)、24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1)、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均为60mm,研究了水氮互作对麦田耗水量、土壤硝态氮运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加施氮量,开花期和成熟期0—14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增加灌水时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加剧,成熟期0—8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120—1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N1W1处理在开花期0—6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向100—140 cm土层运移少,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2)随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以N1最高。N1水平下,W1处理获得了较高的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增加冬水(W2),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再增加灌浆水(W3),上述指标显著降低。(3)施氮提高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能力,随施氮量增加,土壤供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升高。N1水平下,W1处理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再增加灌水时期,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模系数显著升高,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升高,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为180 kg/hm2,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3水的N1W1处理,是兼顾高产、高效的水氮运筹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92 / 100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不同灌溉条件下棉叶螨的种群动态 [J].
党益春 ;
张建萍 ;
谭永飞 ;
冯晓惠 .
生态学杂志, 2008, (09) :1516-1519
[2]   山东省水资源战略发展研究及实证分析 [J].
杨永华 ;
林培龙 ;
臧春华 .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7, (05) :4-7
[3]   氮肥运筹对限水灌溉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J].
王敏 ;
张胜全 ;
方保停 ;
郑强 ;
张英华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7) :349-353
[4]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侯连涛 ;
江晓东 ;
韩宾 ;
焦念元 ;
赵春 ;
李增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9) :58-63
[5]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J].
赵俊晔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6, (04) :484-490
[6]   氮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研究 [J].
崔振岭 ;
石立委 ;
徐久飞 ;
李俊良 ;
张福锁 ;
陈新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67-71
[7]   渗透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J].
赵丽英 ;
邓西平 ;
山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7) :1261-1264
[8]   优化灌溉与施肥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研究 [J].
范仲学 ;
王璞 ;
梁振兴 ;
MARION Boening Zilkens ;
WILHELM Claupein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79-81
[9]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林琪 ;
侯立白 ;
韩伟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6) :561-567
[10]   缺水与补水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残留氮的影响 [J].
王朝辉 ;
王兵 ;
李生秀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8) :1339-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