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129
作者
马红波
宋金明
吕晓霞
袁华茂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3] 山东青岛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氮的形态; 氮循环; 海洋沉积物; 渤海;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3.01.007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O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杭州湾及其邻近陆架区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和硅的地球化学 [J].
鲍根德 .
台湾海峡, 1988, (04) :56-65
[2]   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初步研究 [J].
鲍根德 .
沉积学报, 1987, (01) :114-124
[3]  
GB 17378.4-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S]. 1998
[4]  
中国近海沉积物-海水界面化学[M]. 海洋出版社 , 宋金明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