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

被引:56
作者
张常亮 [1 ]
李萍 [1 ]
李同录 [1 ]
张茂省 [2 ,3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地质工程系
[2]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3] 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分迁移; 入渗深度; 体积含水率; 非饱和黄土; 降雨;
D O I
10.13243/j.cnki.slxb.2014.06.012
中图分类号
P641.2 [地下水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已有许多人工降雨试验确定的黄土入渗深度有限,一般很少超过4 m,由此认为降雨难以通过正常渗流途径到达地下水位,而是通过裂隙、落水洞等通道灌入深部补给地下水的。然而调查发现,这种入水通道仅在黄土塬边的卸荷区常见,塬的中部很少。为了了解黄土地区地表水是以何种方式补给地下水的,在甘肃正宁县建立了一个监测站,通过在一深度为10 m的探井井壁上埋设土壤水分计,对天然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深度黄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监测,同时采用雨量计记录其间的日降雨量。结果表明:2 m以内的浅部土层,土壤水分具有周年的背景变化趋势,该趋势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吻合。当日降雨量小于18 mm/d时,水分仅在表层循环,对地表以下(>20 cm)的含水率几乎没有影响。当日降雨量大于18 mm/d时,才会引起土壤含水率骤增,降雨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增幅减小,时间上渐有滞后。观测点黄土的浸润带约为2 m,2 m以下的非饱和黄土中,水分以非饱和渗流或水汽形式迁移,水汽迁移量很小,但不可忽视,当遇到透水性差的古土壤层时,会在其顶部富集,长期作用则可能形成软弱带,诱发黄土滑坡。
引用
收藏
页码:728 / 7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人工降雨模拟作用下的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丁勇.西北大学.2011, 08
[2]   降雨作用下滑坡渐进破坏动态演化研究 [J].
王宇 ;
李晓 ;
张搏 ;
黎明 .
水利学报, 2013, (04) :416-425
[3]   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J].
张茂省 ;
李同录 .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 (04) :530-540
[4]   基于降雨滑坡机理的水文过程监测系统设计 [J].
李维朝 ;
戴福初 ;
闵弘 ;
许领 ;
蔡红 ;
严祖文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 21 (04) :22-26
[5]   降雨型滑坡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J].
张明 ;
胡瑞林 ;
谭儒蛟 ;
崔芳鹏 .
工程勘察, 2009, 37 (03) :11-17
[6]   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J].
周家文 ;
徐卫亚 ;
邓俊晔 ;
刘兴宁 .
水利学报, 2008, (09) :1066-1073
[7]   黄土路基降雨入渗现场试验 [J].
刘海松 ;
倪万魁 ;
杨泓全 ;
颜斌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 (01) :60-63
[8]   甘肃黄土台塬区农业过量灌溉引起的滑坡灾害 [J].
王志荣 ;
吴玮江 ;
周自强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03) :47-50+58
[9]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原位监测 [J].
詹良通 ;
吴宏伟 ;
包承纲 ;
龚壁卫 .
岩土力学, 2003, (02) :151-158
[10]   陕西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灾害与引水灌溉的关系 [J].
雷祥义 .
工程地质学报, 1995, (01)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