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海平面下降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24
作者
吴亚生 [1 ]
YANG Wan [2 ]
姜红霞 [1 ]
范嘉松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Department of Geology,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Fairmount,Wichita,KS ,USA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未; 集群绝灭; 海平面下降; 去白云石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8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039 / 30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煤山二叠-三叠界线地层姥鲛烷相对富集及其碳同位素负偏的地球化学意义 [J].
王春江 ;
刘义梅 ;
刘虹秀 ;
朱雷 ;
史权 .
科学通报, 2005, (21) :2380-2391
[2]   华南二叠纪末大绝灭后的钙质微生物岩及古环境意义 [J].
王永标 ;
童金南 ;
王家生 ;
周修高 .
科学通报, 2005, (06) :552-558
[3]   晚二叠世末的生物礁出露及其意义 [J].
吴亚生 ;
范嘉松 ;
金玉玕 .
地质学报, 2003, (03) :289-296+433
[4]   钙质海绵之古生态 [J].
吴亚生 ;
范嘉松 .
古生物学报, 2000, (04) :544-547
[5]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 [J].
朱相水,王成源,吕桦,穆西南,张遴信,覃兆松,罗辉,杨万容,邓占球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4, (04) :439-452
[6]   鄂西二叠系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J].
范嘉松 ;
张维 ;
马行 ;
张荫本 ;
刘怀波 .
地质科学, 1982, (03) :274-282+343
[7]  
Calcimicrobialite after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J] . Yongbiao Wang,Jinnan Tong,Jiasheng Wang,Xiugao Zho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5 (7)
[8]  
?Microbialites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terval in central China: Structure, age and distribution[J] . Steve Kershaw,Li Guo,Andrew Swift,Jiasong Fan.Facies . 2002 (1)
[9]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Meishan sectio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 Changqun Cao,Wei Wang,Yugan Ji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2 (13)
[10]  
Uppermost permian reefs and permo-tri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 China[J] . Dipl.-Geol. Joachim W. Reinhardt.Facies . 19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