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骨制品研究

被引:15
作者
李超荣
冯兴无
郁金城
赵凌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关键词
骨制品; 加工技术; 人类行为;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
D O 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04.01.002
中图分类号
K871 [各代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不仅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 ,而且也含有较为丰富的骨制品。骨制品可分为骨核、人工骨块、骨片、骨屑和骨器五大类 ;骨片约占骨制品总数一半 ;骨器包括刮削器、尖头器、雕刻器和骨铲四类。观察发现 :79件骨制品和骨骼可以拼合成 33组 ,4 5件上有古人类砍砸、切割或刻划的痕迹。丰富的骨制品进一步反映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的进步性 ;同华北地区类似制品比较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遗物分布特征表明 ,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古人类的临时居住地。出土的石器、骨器遗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表明 ,王府井古人类不仅能够制作石器与骨器用来宰杀与支解猎物 ,而且具有用火、控火进行烹饪的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33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骨、角器 [J].
安家瑗 .
人类学学报, 2001, (04) :319-330
[2]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J].
李超荣 ;
郁金城 ;
冯兴无 .
考古, 2000, (09) :1-8+100
[3]   马鞍山遗址出土碎骨表面痕迹的分析 [J].
龙凤骧 .
人类学学报, 1992, (03) :216-229+288
[4]   峙峪遗址碎骨的研究 [J].
张俊山 .
人类学学报, 1991, (04) :333-345+378
[5]   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 [J].
黄慰文 ;
张镇洪 ;
傅仁义 ;
陈宝峰 ;
刘景玉 ;
祝明也 ;
吴洪宽 .
人类学学报, 1986, (03) :259-266+309
[6]   峙峪遗址刻划符号初探 [J].
尤玉柱 .
科学通报, 1982, (16) :1008-1010
[7]   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 [J].
贾兰坡 ;
卫奇 ;
李超荣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9, (04) :277-293+347
[8]   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J].
贾兰坡 ;
盖培 ;
尤玉桂 .
考古学报, 1972, (01) :39-58+135
[9]   湖南桂阳发現有刻纹的骨锥 [J].
张森水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5, (03) :309-310
[10]   关于中国猿人骨器问题的说明和意见 [J].
裴文中 .
考古学报, 1960, (0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