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124
作者
彭京备
张庆云
布和朝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
关键词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压; 潜热释放; 中纬度西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川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64 / 47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 [J].
谭晶 ;
杨辉 ;
孙淑清 ;
王盘兴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4) :452-460
[2]   建国以来四川旱灾特点及其防治 [J].
邓绍辉 ;
罗晓彬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25-132
[3]   重庆市伏旱发生分布规律研究 [J].
高阳华 ;
唐云辉 ;
冉荣生 .
贵州气象, 2002, (03) :6-11
[4]   四川盆地春、夏、伏旱的总体特征及旱期降水和温度之特点 [J].
潘建华 ;
钟晓平 .
四川气象, 1998, (02) :32-39
[5]   川东洪水和致洪暴雨分析预报 [J].
刘德 ;
余惠雯 .
四川气象, 1995, (04) :5-7
[6]   东亚地区加热场对西太平洋副高东西进退影响的数值试验 [J].
钟中 .
热带气象, 1991, (04) :332-340
[7]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 [J].
罗四维 ;
杨洋 ;
吕世华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1, (01) :1-12
[8]   卫星观测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学特征 [J].
蒋尚城 ;
戴志远 .
科学通报, 1989, (19) :1492-1493
[9]   正压大气中青藏高原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 [J].
杨伟愚 ;
杨大升 .
高原气象, 1987, (02) :117-129
[10]   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J].
陶诗言 ;
朱福康 .
气象学报, 1964, (04) :38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