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群吉A型花岗岩成因、地质意义及成矿潜力评价

被引:4
作者
刘睿 [1 ,2 ]
王历星 [1 ,2 ]
陈根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钠长斑岩; A型花岗岩成因; 成矿环境; 群吉铜矿; 西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612 [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 ; 081803 ;
摘要
群吉钠长斑岩具有富Si O2(65.3%76.9%)、Na2O+K2O(6.02%9.66%)、FeOT/Mg O(6.01~21.4),中等的A/CNK(0.90~1.04),低Al2O3(9.82%15.64%)、Ca O(0.47%1.84%)、MgO(0.13%0.45%)的主量元素特征,同时富集Th、U、Ta、Zr、Hf等HFSE,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分布。高的Zr(468×10-6707×10-6)、Y(20.7×10-691.4×10-6)、Nb(21.3×10-657.7×10-6)、Ga(11.2×10-619.7×10-6)以及Ce(36.7×10-698.2×10-6)和Zr饱和温度(>880℃)特征表明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群吉钠长斑岩的ISr值较低(0.70203~0.70549),εNd(t=303Ma)为正值(+4.1+5.2),同时全岩Pb同位素落于地幔和下地壳之间的区域,表明形成该岩体的源岩可能为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地壳的伸展引起了软流圈地幔底侵,在异常地温梯度下被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该地区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岩体。群吉地区A型花岗岩的发现,表明在晚石炭纪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为伸展的构造背景,同时岩石圈的拆沉、下地壳的加厚在晚石炭纪就已发生。群吉钠长斑岩中有局部或全部的铜矿化,该岩体是阿吾拉勒成矿带主要的含矿岩体。钠长斑岩基质中含有自形-半自形的黄铁矿及斑岩中锆石较低的Ce4+/Ce3+(19.5~93.0,平均为39.6),反映了岩浆低氧逸度的成岩条件,这种条件使得S从高价态变为了低价态,有利于成矿。岩浆中Zr的含量与岩浆中的水分含量成反比,H2O的加入也可以使岩浆具有高的氧逸度,因此岩浆中高的Zr含量及低的氧逸度,说明岩浆的源区为"干"体系,H2O的加入很少,而较"干"的体系对形成大型斑岩矿床不利。
引用
收藏
页码:1741 / 175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二叠系塔尔得套组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J].
陈根文 ;
邓腾 ;
刘睿 ;
夏换 ;
刘群 .
岩石学报, 2015, 31 (01) :105-118
[2]   新疆尼勒克县圆头山后碰撞花岗斑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J].
李宁波 ;
牛贺才 ;
单强 ;
姜玉航 ;
曾令君 ;
杨武斌 ;
裴重举 .
岩石学报, 2013, 29 (10) :3402-3412
[3]   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群吉萨依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J].
闫永红 ;
薛春纪 ;
张招崇 ;
丁振信 ;
杨伟海 ;
韩宗华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3, 32 (02) :139-153
[4]   新疆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铜矿床碳、氧、硫、铅同位素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环境探讨 [J].
赵军 ;
张作衡 ;
刘晓阳 ;
刘敏 ;
张贺 ;
朱维娜 .
矿床地质, 2012, 31 (05) :999-1013
[5]   A型花岗岩的实质是什么? [J].
张旗 ;
冉皞 ;
李承东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2, 31 (04) :621-626
[6]   湖北铜绿山矿床石英闪长岩的矿物学及Sr-Nd-Pb同位素特征 [J].
赵海杰 ;
毛景文 ;
向君峰 ;
周振华 ;
魏克涛 ;
柯于富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768-784
[7]   初论西藏过铝花岗岩 [J].
廖忠礼 ;
莫宣学 ;
潘桂棠 ;
朱弟成 ;
王立全 ;
赵志丹 ;
江新胜 .
地质通报, 2006, (07) :812-821
[8]   新疆北部的两类埃达克岩 [J].
赵振华 ;
王强 ;
熊小林 ;
张海祥 ;
牛贺才 ;
许继峰 ;
白正华 ;
乔玉楼 .
岩石学报, 2006, (05) :1249-1265
[9]   西藏过铝花岗岩锆石群型的成因信息 [J].
廖忠礼 ;
莫宣学 ;
潘桂棠 ;
朱弟成 ;
王立全 ;
赵志丹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01) :63-71
[10]   中国东部中生代高Sr低Yb和低Sr高Yb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J].
张旗 ;
李承东 ;
王焰 ;
王元龙 ;
金惟俊 ;
贾秀勤 ;
韩松 .
岩石学报, 2005, (06) :1527-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