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雷暴电荷结构的模式计算

被引:24
作者
张义军
言穆弘
张翠华
刘欣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
关键词
雷暴; 电荷结构; 雷暴起电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4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和实际探空资料 ,模式计算了南昌、兰州和昌都 3个地区雷暴云的电荷结构 ,并对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雷暴的上升气流速度最大 ,雷暴发展最快 ;南昌地区雷暴次之 ;昌都地区雷暴最弱。南昌地区雷暴的持续时间最长。在雷暴的初始阶段 3个地区都存在雷暴下部次正电荷区 ,在雷暴的成熟阶段兰州地区在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雷暴呈明显的 3极性电荷结构 ,南昌地区的雷暴主要在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下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 ,而昌都地区的雷暴在非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下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 3个地区的雷暴负电荷区中心基本处于 - 1 0~ - 2 0℃的同一温度区内。中国北方地区的温度层结有利于形成 3极性电荷结构 ,且通过非感应起电机制来完成。
引用
收藏
页码:617 / 6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大气电特征 [J].
张义军 ;
葛正谟 ;
陈成品 ;
孟青 .
高原气象, 1998, (02) :26-32
[2]   中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对比分析 [J].
张义军 ;
刘欣生 ;
肖庆复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7, (02) :2-10
[3]  
积云动力和电过程二维模式研究 Ⅰ.理论和模式[J]. 言穆弘,郭昌明,葛正谟.地球物理学报. 1996(S1)
[4]  
雷暴非感应起电机制的模拟研究Ⅰ.云内因子影响[J]. 言穆弘,刘欣生,安学敏,张义军.高原气象. 1996(04)
[5]   闪电引起的地面电场变化特征及雷暴云下部的正电荷层 [J].
刘欣生 ;
郭昌明 ;
王才伟 ;
言穆宏 .
气象学报, 1987, (04) :500-504
[6]   预报冰雹的方法 [J].
张喜轩 .
气象, 1980, (04)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