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霾天气的分析

被引:98
作者
饶晓琴
李峰
周宁芳
杨克明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霾; 前倾槽;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12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2月5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结构和逆温层结为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800hPa以下层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的绝对值较小,是霾维持的动力因子。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对霾的生消有很好指示作用,霾天混合层高度北高南低分布,致使南方比北方更易出现严重霾天气。此外,要素对比结果表明,霾的相对湿度比雾低,温度露点差比雾大,逆温强度比雾弱,大气混合层高度比雾高,这些可为霾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灰霾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 [J].
张保安 ;
钱公望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 (01) :56-58
[2]   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 [J].
柴发合 ;
陈义珍 ;
文毅 ;
段宁 ;
谢绍东 ;
薛志钢 ;
曹东 ;
刘静 ;
宋国君 ;
王淑兰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4) :163-171
[3]   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 [J].
吴兑 .
气象, 2006, (04) :9-15
[4]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J].
康志明 ;
尤红 ;
郭文华 ;
杨克明 .
气象, 2005, (12) :51-56
[5]   珠江三角洲大气边界层概念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J].
范绍佳 ;
王安宇 ;
樊琦 ;
刘吉 ;
王宝民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3) :286-292
[6]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J].
吴兑 .
气象, 2005, (04) :3-7
[7]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J].
刘爱君 ;
杜尧东 ;
王惠英 .
气象, 2004, (12) :68-71
[8]   雾对城市边界层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J].
徐怀刚 ;
邓北胜 ;
周小刚 ;
王强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170-176
[9]   关于确定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几种方法 [J].
程水源 ;
席德立 .
环境科学进展, 1997, (04) :64-68
[10]   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估算大气混合层深度的一种方法 [J].
马福建 .
环境科学, 1984, (01)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