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被引:98
作者
杨屹
加涛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发展能力; 陕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83001 ;
摘要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0—2012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修正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确定了同全球平均产量表科目有差异、但能体现陕西地域特点的板栗、核桃、禽蛋、蚕茧、花椒、棕片及生漆7个科目的全球平均产量,并且测算了对应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300 hm2/人增加到3.077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由0.374 hm2/人增加到2.176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926 hm2/人减少到0.901 hm2/人。这些数据表明陕西已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626 hm2/万元减少到0.799 hm2/万元,表明全省资源利用率正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向好。这一观点从发展能力指数由3.191增加到6.842也可得到验证。陕西省生态足迹值的上升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究其原因,第一,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消耗加速;第二,关中城市群中城镇人口聚集、工业企业发展等带来的污染排放增速过快;第三,陕南矿物资源开采伴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为此,陕西省应把生态承载力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和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省内地级市以上主城区人口数量,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人口城市化率,把重点镇建设和避灾扶贫移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能源重化工、矿物开采等行业门槛,执行节能减排目标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7987 / 79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炎陵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变化趋势研究.[D].刘乐冕.湖南农业大学.2009, S1
[2]   陕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J].
姬艳梅 ;
王小文 ;
梁宝翠 ;
洪雷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S1) (S1) :271-274
[3]   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1978—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J].
赵志强 ;
高江波 ;
李双成 ;
王仰麟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5) :861-867
[4]   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J].
陈惠雄 ;
鲍海君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8) :5-14
[5]   中国196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生态学报, 2008, (01) :338-344
[6]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方法 Ⅰ.模型研究 [J].
赵岩 ;
司继涛 ;
田保国 ;
王洪涛 ;
陆文静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834-838
[7]   1997~2004年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J].
余勇 ;
舒建英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9) :9318-9319
[8]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J].
李茂林 ;
刘春莲 ;
李琼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2) :6703-6704+6706
[9]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趋势分析 [J].
杜吴鹏 ;
高庆先 ;
张恩琛 ;
缪启龙 ;
吴建国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6) :115-120
[10]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 [J].
彭建 ;
吴健生 ;
蒋依依 ;
叶敏婷 .
生态学报, 2006, (08) :2716-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