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37
作者
刘勇 [1 ,2 ]
线薇薇 [2 ]
孙世春 [1 ]
吴耀泉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量; 丰度; 次级生产力; P/B值;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08.05.010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51种,甲壳类27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动物15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94.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计,为2.58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分干重计,为3.52 g(AFDW)/(m2.a);P/B值平均为1.53。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自长江入海口向东呈递增趋势。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生态类群的分布特征和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而低于渤海和胶州湾;P/B值高于南黄海、胶州湾和渤海,也说明了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引用
收藏
页码:749 / 7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PRODUCTION OF NEANTHES JAPONIC A (IZUKA)IN A SHRIMP POND [J].
丘建文 ;
吴宝铃 .
ChineseJournalofOceanologyandLimnology, 1993, (04) :360-367
[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J].
李新正 ;
王洪法 ;
张宝琳 .
海洋与湖沼, 2005, (06) :49-55
[3]   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J].
王银东 ;
熊邦喜 ;
陈才保 ;
胡宏胜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60-64+87
[4]   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口生态与环境 [J].
线薇薇 ;
刘瑞玉 ;
罗秉征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02) :119-123
[5]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J].
于子山 ;
张志南 ;
韩洁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 :867-871
[6]   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J].
龚志军 ;
谢平 ;
阎云君 .
湖泊科学, 2001, (01) :79-88
[7]   青岛多齿围沙蚕的生产量 [J].
吴宝铃 ;
丘建文 .
生态学报, 1992, (01) :61-67
[8]  
High Antarctic macrobenthic communityproduction..Brey T;Gerdes D;.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1998,
[9]  
海洋生态学.[M].沈国英;施并章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
[10]  
生物海洋学导论.[M].(加)C.M.莱莉(CarolM.Lalli);(加)T.R.帕森斯(TimothyR.Parsons)著;张志南;周红等译;.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