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被引:33
作者
张旗 [1 ]
金惟俊 [1 ]
王元龙 [1 ]
李承东 [2 ]
贾秀勤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中生代; 北界; 辽西; 义县组; 热河生物群; 埃达克岩; 赞岐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7 [岩石分布、区域岩石志];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引用
收藏
页码:689 / 7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63 条
[1]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J].
刘健 ;
赵越 ;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2006, (11) :2617-2630
[2]   内蒙古宁城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道虎沟生物群与相关地层SHRIMP锆石U-Pb定年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J].
柳永清 ;
刘燕学 ;
姬书安 ;
杨之青 .
科学通报, 2006, (19) :2273-2282
[3]   辽西北票早侏罗世兴隆沟组英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李伍平 .
岩石学报, 2006, (06) :1608-1616
[4]   北京燕山地区薛家石梁杂岩体特征、成因、源区性质及岩石圈减薄方式 [J].
苏尚国 ;
邓晋福 ;
赵国春 ;
赵兴国 ;
刘翠 .
地学前缘, 2006, (02) :148-157
[5]   北京西山侏罗纪南大岭组玄武岩的继承锆石年代学及其含义 [J].
赵越 ;
宋彪 ;
张拴宏 ;
刘健 .
地学前缘, 2006, (02) :184-190
[6]   吉林九台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J].
吴文昊 ;
董枝明 ;
孙跃武 ;
李春田 ;
李涛 .
世界地质, 2006, (01) :6-9
[7]   辽西东南部中生代花岗岩时代 [J].
吴福元 ;
杨进辉 ;
张艳斌 ;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2006, (02) :315-325
[8]   冀北张-宣地区后城组、张家口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 [J].
杨进辉 ;
吴福元 ;
邵济安 ;
谢烈文 ;
柳小明 .
地球科学, 2006, (01) :71-80
[9]   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的时代———Ar/Ar和SHRIMPU/Pb年龄新证据附视频 [J].
陈文 ;
张彦 ;
季强 ;
刘敦一 ;
宋彪 ;
姚培毅 ;
刘新宇 .
地层学杂志, 2005, (S1) :582-588
[10]   辽西北票—义县地区义县组顶部层位的年龄及其意义 [J].
张宏 ;
柳小明 ;
陈文 ;
李之彤 ;
杨芳林 .
中国地质, 2005, (04)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