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和玄武岩底侵相结合的模式

被引:127
作者
周新民
李武显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
关键词
消减作用; 底侵作用; 晚中生代火成岩; 中国东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归纳了有关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5个基本事实,用岩石圈消减作用和玄武岩底侵作用相结合的观点,解释晚中生代火成岩在时空上的带状迁移以及巨量长英质岩浆(包括过铝花岗岩浆)产生和演变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Crust evolution in Southeast China: evidence from Nd model ages of granitoids [J].
沈渭洲 ;
凌洪飞 ;
李武显 ;
王德滋 .
ScienceinChina(SeriesD:EarthSciences), 2000, (01) :36-49
[2]   中国东南部下地壳物质与花岗岩成因探索 [J].
徐夕生 ;
周新民 ;
S.Y.O'Reilly ;
唐红峰 .
岩石学报, 1999, (02) :58-64
[3]   闽东南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岩石学证据 [J].
董传万 ;
李武显 ;
陈小明 ;
徐夕生 ;
周新民 .
自然科学进展, 1998, (05) :71-76
[4]   赣南寨背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J].
陈培荣 ;
章邦桐 ;
孔兴功 ;
蔡笔聪 ;
凌洪飞 ;
倪琦生 .
岩石学报, 1998, (03) :22-31
[5]   闽东南晚中生代的壳幔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同位素证据 [J].
董传万 ;
周新民 ;
李惠民 ;
任胜利 ;
周新华 .
科学通报, 1997, (09) :959-962
[6]   粤北白垩纪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J].
李献华 ;
胡瑞忠 ;
饶冰 .
地球化学, 1997, (02) :19-21+25-36
[7]   庐山前震旦纪岩石中锆石U—Pb法定年与其地质意义 [J].
谢国刚 ;
李均辉 ;
李武显 ;
唐红峰 ;
李惠民 ;
周新民 .
地质科学, 1997, (01) :110-115
[8]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的构造制约 [J].
王德滋,赵广涛,邱检生 .
高校地质学报, 1995, (02) :13-21
[9]   浙西南早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年代 [J].
甘晓春,季惠民,孙大中,金文山,赵凤清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5, (01) :1-8
[10]   浙江新昌早白垩世复合岩流中的岩浆混合作用 [J].
周金城,张海进,俞云文 .
岩石学报, 1994, (03) :23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