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105
作者
雷金银
吴发启
王健
郭建华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物理性质; 作物产量; 毛乌素沙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新型耕作技术。为了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在2004~2007年期间,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65%,但次层20~40 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保证作物需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分别为8%、22.0%和13.3%。使作物分别增产4.44%、13.14%和19.26%。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风沙区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物理条件,提高作物产量,适于在风沙区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J].
谢瑞芝 ;
李少昆 ;
李小君 ;
金亚征 ;
王克如 ;
初震东 ;
高世菊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14-1924
[2]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环境的影响研究 [J].
鲁向晖 ;
隋艳艳 ;
王飞 ;
穆兴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3) :66-72
[3]   中美两国保护性耕作的管理与应用对比分析 [J].
吴红丹 ;
李洪文 ;
李问盈 ;
王晓燕 ;
李民 ;
胡东元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2) :40-44
[4]   北方农牧交错带免耕对农田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李春阳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1) :40-47
[5]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J].
何进 ;
李洪文 ;
高焕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62-67
[6]   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J].
李安宁 ;
范学民 ;
吴传云 ;
李洪文 .
农业机械学报, 2006, (10) :177-180+111
[7]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J].
常旭虹 ;
赵广才 ;
孟祥云 ;
杨丽珍 ;
皮福忠 ;
毕玉强 ;
刘秀全 .
土壤, 2006, (03) :328-332
[8]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吴婕 ;
朱钟麟 ;
郑家国 ;
姜心禄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
[9]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 [J].
王小彬 ;
蔡典雄 ;
华珞 ;
Hoogmoed W B ;
Oenema O ;
Perdok U D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4) :741-749
[10]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J].
师江澜 ;
刘建忠 ;
吴发启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1) :2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