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黄芩苷(BG)对慢性偏头痛(CM)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间歇性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的方式建立CM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慢性偏头痛组(CM组)、黄芩苷低、高剂量组(BG-L组、BG-H组)、黄芩苷+MIP-1α重组蛋白组(BG+MIP-1α组)、CCR1抑制剂ZK811752组(CCR1-ZK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并进行评分;von Frey纤维丝测痛仪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尼氏染色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l PAG)神经元结构;ELISA检测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疼痛相关蛋白c-Fos、CGR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IP-1α、CCR1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M组大鼠体质量、机械痛阈值、vl PAG区尼氏体数量显著降低,一般行为学评分、TNF-α、IL-1β水平以及c-Fos、CGRP、MIP-1α、CCR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CM组相比,BG-L组、BG-H组、CCR1-ZK组大鼠体质量、机械痛阈值、vl-PAG区尼氏体数量显著升高,一般行为学评分、TNF-α、IL-1β水平以及c-Fos、CGRP、MIP-1α、CCR1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BG-H组相比,BG+MIP-1α组大鼠体质量、机械痛阈值、vl PAG区尼氏体数量显著降低,一般行为学评分、TNF-α、IL-1β水平以及c-Fos、CGRP、MIP-1α、CCR1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芩苷对慢性偏头痛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MIP-1α/CCR1信号通路激活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