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14
|
作者
王曙光 [1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 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增长模式; 动力机制转换; 增长理论; 二十届三中全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拓展,对我们理解未来新型经济增长及其动力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也必将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红利(市场化红利)、开放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以及房地产红利,共同推动了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未来中国必然要从粗放型增长(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内涵式增长)转型。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新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六大机制”或曰“六大效应”,即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素配置效应、组织变革效应和公共政策效应。未来中国要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动能转换中采取“弹性模式”而不是“刚性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深化体制改革,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7+124 +12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Lucas Robert 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1
  • [2]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Paul M. Rom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5
  • [3]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Kenneth J. Arrow.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 3
  • [4]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The Economic Journal.1928, 152
  • [5]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机制与政府调节作用研究.[M].张同斌.科学出版社.2019,
  • [6] 维新中国.[M].王曙光;王丹莉.商务印书馆.2018,
  • [7] 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李玲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 [8] 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M].青木昌彦等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 [9] 日本的产业政策.[M].(日)小宫隆太郎等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 [10]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英)亚当·斯密(AdamSmith)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