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

被引:31
作者
杨文采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综合地球物理调查; 地壳构造剖面; 碰撞造山; 超高压变质; 东大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大别山东段进行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的资料不仅提供了较精细的地壳构造信息,而且不同方法取得的资料有很好的相关性.根据这些资料作综合研究可以编制出较为可靠和精细的地壳构造剖面图(图版Ⅱ).东大别造山带的地壳可分为北淮阳、北大别、南大别与宿松4个构造单元.其中宿松高压变质带的中下地壳为扬子俯冲地壳,而北淮阳下方的中下地壳为中朝克拉通的地壳,合肥盆地下方亦为中朝克拉通的基底.南、北大别的中下地壳结构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它们在印支期之后有过不同的演化轨迹,不应把它们合并为同一个地壳单元.现今大别造山带的结构主要反映了早-中侏罗世扬子克拉通的向北陆-陆俯冲,而且华北基底同时向南俯冲,和晚侏罗世以来以北大别为中心的地壳伸展和上隆揭顶.在三叠纪南北碰撞时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处于缝合带南沿部位,从它往北上地壳构造从北倾低角度正断层很快转变成向南陡倾的逆冲褶断,这种强烈的地壳变形反映了碰撞缝合带的典型特征.北淮阳中上地壳与华北基底相连,反映了后碰撞期南北板块继续处于挤压环境的会聚态势,而这一会聚事件向北一直影响到处于合肥盆地北缘的淮南.在双程走时22s出现反映岩石圈底界的强反射体,估计岩石圈厚度约78 km.由地球物理资料可推断大别UHPM岩片的厚度不超过8 km.这一结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苏鲁地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 [J].
杨文采 ;
汪集旸 .
地质学报, 2002, (02) :173-179+291
[2]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及北部片麻岩的U-Pb同位素组成——对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的制约 [J].
李曙光 ;
黄方 ;
周红英 ;
李惠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2) :977-984
[3]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J].
赵宗举 ;
李大成 ;
朱琰 ;
周进高 ;
冯加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8-13+15
[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地热测量 [J].
汪集旸 ;
胡圣标 ;
杨文采 ;
程本合 ;
程振炎 ;
李铁军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0) :847-850
[5]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演化的运动学与动力学 [J].
杨文采 ;
余长青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3) :346-359
[6]  
大别山北麓尖晶石橄揽岩中石榴辉石岩包体的成因[J]. 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郑曙.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S1)
[7]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江来利,吴维平,陈冠宝,苏文.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S1)
[8]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变形及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 [J].
索书田 ;
钟增球 ;
游振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1) :9-17
[9]  
High-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Retrogressive Textures of Gneiss in the Donghai Area——Evidence from gneisses in drillhole ZK2304[J]. LIU Fulai, XU Zhiqin, XU Huifen and YANG Jingsui Institute of Geology, CAGS, 26 Baiwanzhuang Rd., Beijing 100037 Zhu Xiling.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9(03)
[10]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J].
杨文采 ;
方慧 ;
程振炎 ;
徐宝利 ;
白金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50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