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现状的评析

被引:50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玉米; 杂交育种; 种质基础;
D O I
10.16035/j.issn.1001-7283.1998.s1.001
中图分类号
S513.03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分析我国生产上主要玉米杂交种的遗传组成,不难看出掖单系列品种的崛起.打破了我国杂交玉米生产长期由Mo17、黄早四、自330和E28主宰的局面,形成六个主要自交系(加上掖478与丹340)共同主宰.但遗传基础狭窄仍然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主要障碍,今后应加强种质资源的征集、整理和利用,尤其要重视地方种质资源和外来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一些优良种质资源的重复再利用.随着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应逐渐改变过去那种高产大穗型的育种目标,注重耐密植、耐肥水、抗倒、抗病品种的选育.同时,对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看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1992年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价 [J].
彭泽斌,刘新芝 .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02) :97-99
[2]   我国玉米杂交种的发展趋势 [J].
潘才暹 .
作物杂志, 1992, (01) :15-17
[3]   试论吉林省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基础及对策 [J].
李长华 ;
李凤任 ;
宋连成 .
吉林农业科学, 1992, (01) :35-40
[4]   对改进玉米育种某些方法的浅见 [J].
彭泽斌 ;
刘新芝 .
作物杂志, 1991, (04) :13-15
[5]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J].
曾三省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0, (04) :1-9
[6]   我省玉米种质基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J].
王懿波 ;
张庆吉 ;
朱良骅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6, (01) :62-72
[7]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 [J].
吴景锋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0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