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缺水地区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

被引:62
作者
王彦辉
熊伟
于澎涛
沈振西
郭明春
管伟
马长明
叶兵
郭浩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干旱缺水地区; 森林植被; 蒸散; 蒸腾; 水分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4 [树木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北京延庆等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结果。乔、灌、草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蒸散都是水分平衡的最大分项,其中植被蒸腾又是蒸散的最大分项。植被蒸散量一般表现为高大乔木林>亚乔木林>灌木林>自然草地,但人工草地>自然草地。可依坡面产水功能将不同植被分类,自然草地和灌丛为水源生产型,亚乔木林为水源平衡型,高大乔木林和人工草地为水源消耗型。植株密度不是坡面植被蒸散大小的决定性因子,其作用更多的是调控蒸腾量及其占蒸散比例。虽然降低植株密度一般会减小蒸散,但并不是相同比例地线性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反应也不一样,表现出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从乔木、亚乔木到灌木而变弱的趋势,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是有限的。对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大小,作为调控措施的有效性,有效的密度调控范围等,还需严格的对比实验和理论研究。估计和评价植被蒸散耗水时,用叶面积指数或叶生长量指标可能比密度更符合生物学逻辑。从在干旱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稳定、高效、多功能的坡面植被的角度而言,草地和灌丛的蒸散低于乔木林,建立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式的植被可能更利于流域产水和植被稳定。从小流域管理的角度而言,还需考虑在土壤水分承载力空间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能兼顾产水功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植被稳定的植被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5+32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水源涵养林效益研究.[M].于志民;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的比较 [J].
熊伟 ;
王彦辉 ;
程积民 ;
于澎涛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3) :65-68
[3]   水源涵养林林木耗水称重法试验研究 [J].
石青 ;
余新晓 ;
李文宇 ;
有祥亮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02) :84-87
[4]   黄土高原植被重建对小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J].
王红闪 ;
黄明斌 ;
张橹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3) :344-350
[5]   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J].
郭忠升 ;
邵明安 .
生态学报, 2003, (08) :1640-1647
[6]   晋西黄土残塬区坡面的日蒸散模型 [J].
胡振华 ;
王治国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 (01) :95-98
[7]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量平衡研究 [J].
高人 .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02) :5-8
[8]   黄土区人工林地水分供耗特点与林分生产力研究 [J].
魏天兴 ;
朱金兆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4) :45-51
[9]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和草地小流域水文行为的比较研究 [J].
黄明斌 ;
康绍忠 ;
李玉山 .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03) :35-40
[10]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防护林热收支特性及蒸散研究 [J].
贺康宁 ;
张学培 ;
赵云杰 ;
魏天兴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6)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