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田成藏模式

被引:147
作者
赵靖舟 [1 ]
付金华 [2 ]
姚泾利 [2 ]
刘新社 [2 ]
王宏娥 [2 ]
曹青 [1 ]
王晓梅 [1 ]
马艳萍 [1 ]
凡元芳 [1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大气田; 致密气; 准连续型聚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主要赋存于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中,且广泛分布于上古生界中下组合特别是二叠系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大气田既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气藏,又非典型的连续型非常规气藏,而是介于常规与非常规或不连续型与连续型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称之为准连续型天然气聚集。其主要特点是:天然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无明确气藏边界;圈闭介于常规圈闭与无圈闭之间,主要由非常规岩性圈闭和动力圈闭组成;气水分布复杂,无明显边、底水;天然气运移为非浮力驱动,近距离成藏。这种大气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和储层等因素控制,其中优质烃源岩的大面积分布是控制致密砂岩大气田形成和分布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为近距离运移成藏,加之致密储层本身同时可起到一定封盖作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大气田形成的生气强度下限可以低至10×108 m3/km2左右。准连续型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模式的提出,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准连续型成藏模式的确认,也意味着传统的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研究思路及勘探理念在鄂尔多斯盆地并不完全适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5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J].
赵靖舟 ;
王力 ;
孙兵华 ;
白玉彬 ;
吴伟涛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 (06) :875-881
[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多藏大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气藏性质的嬗变 [J].
胡朝元 ;
钱凯 ;
王秀芹 ;
施振生 ;
张光武 ;
许惠忠 .
石油学报, 2010, 31 (06) :879-884
[3]   “动力圈闭”——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油气充注成藏的主要作用 [J].
李明诚 ;
李剑 .
石油学报, 2010, 31 (05) :718-722
[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地层水成因及气水分布规律 [J].
窦伟坦 ;
刘新社 ;
王涛 .
石油学报, 2010, 31 (05) :767-773
[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类型辨析 [J].
赵忠英 ;
柳广弟 ;
孙明亮 ;
万璐 .
现代地质, 2010, 24 (04) :703-708
[6]   中国低孔渗大气区地质特征、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张响响 ;
何东博 ;
周川闽 ;
高晓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607-1624
[7]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袁选俊 ;
朱如凯 ;
侯连华 ;
王岚 ;
高晓辉 ;
公言杰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324-331
[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成藏机理之辩析 [J].
李仲东 ;
郝蜀民 ;
惠宽洋 ;
李良 ;
过敏 .
矿物岩石, 2009, 29 (01) :86-92
[9]   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大面积岩性气藏分布与成因 [J].
付金华 ;
魏新善 ;
任军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 (06) :664-667+691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 [J].
李仲东 ;
惠宽洋 ;
李良 ;
周文 ;
张哨楠 ;
过敏 .
矿物岩石, 2008, (03) :77-83